馬禮遜牧師傳教事業在香港的延展(六)


2185 期(2006 年 7 月 9 日)
◎ 神學探索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七、馬禮遜牧師漢學事業在香港的延展

  馬禮遜牧師因為從事聖經翻譯工作,以及在東印度公司任職通事傳譯,對中國語文有深度研究。如馬禮遜牧師恩人斯當東爵士(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有被譽為英國首位漢學家,惟是斯當東則認為馬禮遜牧師為歐洲漢學家的翹楚。

  法國漢學家孟篤奇博士(Dr. Montucci)有謂馬禮遜牧師十年間印行多種書籍,遠超於十八世紀天主教士出版的書籍和未出版稿本的總和。而馬禮遜牧師在漢學研究上的成就可分為三方面:

  (1)中國文字學:在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三年間出版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字典》,Part First; Part the First, Vol. II; Part the First Vol. III.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五車府韻》,Part the Second Vol. I; Vol. II.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art Third;合共六大冊。又於一八二八年出版廣東省土話字彙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是其時中國文字學一大貢獻。

  (2)中國經典學:馬禮遜牧師早年已經翻譯「大學」和「三字經」。

  (3)中國總論學:馬禮遜牧師歷年撰述專文在The Canton Register《廣州志乘》,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華叢報》,論述中國文學、政治、社會、生活、藝術、歷史等主題。然而馬禮遜牧師最大的成就莫如對中國古籍的搜購,總計有九千餘卷,寄存倫敦大學,並鼓勵英國大學成立漢學研究。其餘在香港教士中有稱漢學家,如信義宗的郭士立牧師、倫敦傳道會的理雅各牧師、歐德禮牧師、皮堯士牧師、威士禮牧師,但其中學術成就以理雅各牧師為最大。

  前香港大學校長賴廉士博士(Dr. Lindsay Ride)在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馬禮遜其學其人)一書有謂馬禮遜牧師事業的承繼者,馬禮遜牧師有如舊約以利亞先知,而理雅各牧師則為舊約以利沙先知,延續馬禮遜牧師的事業。理雅各牧師先於一八六一年將《春秋左傳》。退休後返國於一八七六年就任牛津大學首位漢學教授。其後又譯《易經》、《禮記》,分別於一八八二年、一八八五年出版。又於一八九一年譯就老子《道德經》、莊子《秋水篇》出版。理雅各牧師對中國經典的翻譯,至今世界仍無漢學家足以比擬。而理雅各牧師的成就,是在香港開始,亦在香港而發揚。

  八、結論

  馬禮遜牧師逝世一百多年以來,中外人士所撰寫馬禮遜傳為數不多,其中以海波恩(Marshall Broomhall)所寫的Robert Morrison--A Master-Builder最具代表性。其後有簡又文教授翻譯為《傳教偉人馬禮遜》於一九五六年七月由香港輔僑出版社出版。海波恩將馬禮遜牧師定位於「締造大師」(A Master-Builder),將他的貢獻和成就表達得最為實際和貼切,對他的事業加以肯定。馬牧師在中國一種不可能的環境中,找出創新的局面。因為「為中國」(for China),在中國境內而未能達到向中國人傳福音之目的,以致改變「為中國人」(for Chinese)的目標。他所了解「地」(中國本土)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何處有中國人,何處就有傳教的對象。既然礙於滿清政府禁例,不能中國向中國本土的中國人傳道,但可向南洋有中國人的地方傳教。所以他提供「恆河外方傳教計畫」,創造傳福音的環境。

  馬禮遜牧師在當時中國的處境,是不可能有傳教的機會,惟有藉著東印度公司任職通事傳譯才可以在廣州和澳門兩地活動。又因為格於滿清政府條例所限,馬禮遜牧師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處境,只有澳門一地而已。換言之,從教會的立場所見,馬禮遜牧師是一位聖經翻譯工作者,但實質是東印度公司一位翻譯員。在此情況下,馬禮遜牧師是不可開設佈道場所,招收信徒。所以在他有生之年,並無在中國土地上建立一所教堂。可是他在不可能的環境中,仍無尋找機遇,達成他傳道的召命。

  按歷史考據,馬禮遜牧師在華廿五年,僅為蔡高、梁進德、屈昂三人施洗,而屈昂亦成為梁發之後第二位傳道人。可是馬禮遜牧師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發展教育、出版、傳教的事業。而他在局限的環境中,對歐洲來華傳教的宣傳和鼓勵;在澳門努力寫作和出版,在澳門和廣州兩地開設醫療診所,凡此種種事業都非他份內工作職責,但馬牧師對上帝的忠誠,從聖靈啟迪所得的睿智和遠見,認識到傳教非只為開設教堂和為信徒施洗是唯一之途。信徒可以透過寫作、翻譯、出版、教育、醫療、文字宣傳、文化工作去達成傳福音的使命。而且馬禮遜牧師建構的事業,亦成為日後來華教士宣教事業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海恩波稱之為「大師」實不為過。從馬禮遜牧師樹立的基礎上,才有香港教會、中國教會、世界華人基督教會的建立和發展。

  飲水思源、木本水源、慎終追遠是中國古之明訓,華人教會思念源出馬禮遜牧師,更應體會上帝在馬禮遜一生奮鬥的事業上的保護和指引,讓上帝的工作在馬禮遜牧師事奉上得以延展。顯明上帝的能力超越於時空,如耶穌所言:「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馬禮遜牧師的傳道事業得以在香港延展,確證教會「推恩」於香港社會,造福人群,發揚馬禮遜牧師事奉愛主的精神。(本文為作者於本年四月二十五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紀念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年專題講座」的講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