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他」的邻舍呢?

2112 期(2005 年 2 月 13 日) ◎ 教会之声 ◎ 卢龙光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教会的社会关怀事工,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都是以来自西方的教会人士为领导,推行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协助香港人安居乐业;进入七十年代,西方差会的资源逐渐撤离香港,华人教会领袖开始领导香港教会,主要的社会关怀工作是透过与政府合作,办理学校及社会服务工作;八十年代是香港新生代成长的年代,在学生运动的孕育下,对香港的归属感增加,对社会的问题更加关注,不少青年基督徒对社会中不合理及不公义的事情透过社会运动的形式表达,要求对社会政策的厘定有所参与;自九○年后因香港回归中国成为社会中最大的关注,香港人如何在「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政策下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承担的中国人和香港人?这是整个社会要面对的课题,也成为了香港教会的挑战。

  在这个历史的发展下,回归后的香港,正不断面对这方面的挑战下寻找路向,而香港教会亦已脱离过往对政治及社会问题回避的态度,积极地响应各项社会的议题。

  然而,在社会关怀的方向再不犹疑的大前提下,香港教会对一些具体的政治和社会有关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确定信仰的立足点以作出适切回应,就如:房屋署将属下具商业价值的资产私营化的领汇事件,基督徒对南亚大海啸的看法,以及引起香港立法局流会的赵紫阳逝世悼念。

  面对以上三个事件,香港教会不是没有响应便是引起信徒的矛盾。原因是甚么呢?

  在我看来,原因是香港教会对社会关怀的信仰反思仍然薄弱,经验仍然不足,我盼望在此以这三个事件为例,作一些建议:

  一、基督徒的社会关怀是为了表达上帝对人类体的爱与关怀,并非为复杂的社会或政治事件作出对或错的价值判断;故此如领汇事件及赵紫阳逝世的事,我们并不需要作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但对受事件影响的人仍应表达关怀。

  二、南亚海啸的背后是否代表上帝发怒或审判,我们并未能从圣经或历史找到坚实的根据作出简单清楚的判断,我们最多只可说这灾难可以成为人类在罪恶中的警告,提醒所有人(包括基督徒在内)需要儆醒悔改(参路十三4-5),并没有为我们基督徒提供任何可以「自义」的空隙,更不可以作为上帝击打异教的证据;不但由于受难的人士并非全部是异教徒,更与十字架所彰显的以基督牺牲的爱而非派出天使天军来击杀罪人的救恩背道而驰。因此,找们不要为这次灾难背后的原因妄为上帝作出解释,却应将集中点放在受灾难的广大人身上。

  三、耶稣将得永生的途径,浓缩在两句来自旧约的教训上:「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十27-28)。藉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耶稣更将「谁是我的邻舍呢?」(路十29)这问题转变为「谁是(他)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十36)

  路加福音十章二十五至三十七节的经文,可以说是基督徒社会关怀的基础经文及信仰反省的起点,因为这不但将人对人中被打伤的陌生者的态度与行动和「承受永生」这课题连上了直接的关系(路十25,28),更具体直接地提出基督徒社会关怀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谁是他(被打伤的,受害的、弱势的、被遗弃的......陌生人)的邻舍呢?」

  因此,无论是领汇事件、南亚海啸及赵紫阳的逝世,我们不需要以基督徒代表身分参予经济性、政治性、甚至宗教性、神学性的争论及作出任何在没有足够数据的判断,但我们需要作出的爱与关怀,就是问:「我们有没有成为他—弱势的、贫穷的、被遗弃的受害者—的邻舍呢?」

  社会关怀是关怀人而并非事件的对错!故此让我们在人中找寻那些被打伤的「他者」,使我们成为他们的邻舍。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羊圈守望】

【画中有话】

【人间如话】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文林】

【神学探索】

【真情真性】

【牧养全攻略】

【交流点】

【未圆语丝】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