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自然資源定死線?


2076 期(2004 年 6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何建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和持續發展,並不是理所當然。據專家統計,每個文明實體(如國家、朝代、主導族群)的生命週期,平均為一千至一千五百年,亦即四十至六十代便要結束。之所以不能夠持續發展,政治不穩定是表象,環境變化和資源枯竭卻常為背後的肇因。人類基本上受到環境和資源的制約,厥難有異議。

  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耗損,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更形激化。有學者研究發現:近四百年來,現代文明帶來急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類把95%的思維、時間和活動用於開發,只有少於5%用於回饋、復修和重用。難怪近年環境污染、生態崩潰、物種滅絕、氣候變異、怪病叢生等惡訊頻傳。有人慨嘆:我們每天耗用的資源,不是從祖先遺傳下來,而是從剝奪我們的子孫所得。長此下去,現代人再不坐言起行、積極環保,人類的整體命運堪虞,我們亦愧對創造萬物的主宰!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成立「世界經濟與發展委員會」,經多年研究和討論,發表了布倫特蘭夫人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一書,首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概念。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向現代社會提出的一個忠告:發展既要滿足現代人的需要,亦應以不損害子孫後代的發展潛力為代價。人類濫用自然和環境資源,已到了難以容忍的景況;有識之士理解到環保和資源開發問題,不能單靠金錢、科技或管理去徹底解決。從最高層面去分析,既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矛盾,也包含文化傳統和生活價值觀念的扭曲,更源於公平和公義的受壓抑,進而變為國際政治上的霸權和衝突。人類社會必須建立全新視野:整全(holistic)、同步(simultaneous)、平衡(equilibrium)及互利(win-win)地尋求世界和諧新秩序,這個令千古以來聖賢巨哲絞盡腦汁的難題,「可持續發展」才可望徹底解決。

  要令「可持續發展」不會淪為語言遊戲,首要是把「地球村」視為一個集體,大家摒棄自利自私的成見,讓祖先留下來的資源能夠公平地共享、與我們的後代共用。更進深一層,是對宗教界的挑戰:教導世人「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價值觀念。我們要有理想和熱忱地追求「地上的天國」:造物主的旨意和權能得以彰顯,社會能夠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民族和國家間以愛相待,我們尊重每一種生命和我們的每一名子孫的生存權益。「可持續發展」觀念並沒有泯滅大家對改善生活質素的訴求,卻要求大家重新訂定生命價值(Life values)和改變生活方式(Life-style) ,它其實就是對呼召我們去建立一個廿一世紀新文化!

  誰有權力和責任為自然資源定死線?就是我們!造物主以「管家」的名分授權我們,我們就要充滿異象地承擔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和社會使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