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情感與理智


2070 期(2004 年 4 月 25 日)
◎ 交流點 ◎ 江大惠(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用文字溝通,首先要問讀者明白這種語文與否?你不懂繁體中文,就讀不明白本文。我透過文字、詞彙、概念、句子來組織我的思維。讀者讀過之後,我會問:你明不明白我所寫的?你同不同意我所寫的?我對讀者的要求是他的理解能力。

  電影其實也是一種溝通媒介,它透過影象、聲音、配樂交織成接近「真實」的場景供觀眾去經歷、去「看見/理解/體會」,使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觀眾無需學過電影語言才能欣賞,可以不經大腦,不用思考去接收。電影直接訴之於感性,刺激觀眾的官能,所以不需問觀眾明不明白?同不同意?只問:你喜不喜歡?過不過癮?刺不刺激?

  《受難曲》作為商業電影,無疑是十分成功,能夠吸引這麼多觀眾入場。它的推廣更加空前的成功,能夠吸引未看過本片的教會人士包場觀賞。它打破天主教與福音派的隔閡,製造了爭議性的課題來提升大眾的關注,例如:有沒有反猶太意識?是不是忠於聖經?是不是包含濃厚的天主教意識?是不是借題販賣血腥虐待被虐快感?

  如果純粹當作娛樂,只問喜不喜歡?過不過癮?刺不刺激?則可由觀眾按個人的口味下判斷。但用來當傳福音的工具,則十分危險。片中蘊含的救贖論,即耶穌要受盡酷刑,才能為全人類的罪代贖,容易被利用、煽動成為大報復的動機。基督教的第一個千年,教會並不強調代贖論。人是因基督復活的大能而得救,教會中亦沒有耶穌釘十字架的圖畫或雕像。十一二世紀代贖論才流行,是基督的血使人得拯救。這種神學的出現剛與瀆武流血的十字軍東征配合,好像是為拉丁基督徒屠殺猶太人、東正教徒及回教徒提供理據,為耶穌報仇。

  你喜不喜歡《受難曲》是個人感性的喜好,要用來做傳福音的工具、信仰的反省就不是感性的範圍,要用理性去分析、比較、研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