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并非聚会
第 2016 期(2003 年 4 月 13 日) ◎ 亲密家庭 ◎ 区伯平
孩子未出娘胎已经随着母亲每周参与教会的主日崇拜聚会;由幼儿崇拜,初小崇拜,高小崇拜,短时期的少年崇拜至现时的「大堂崇拜」,从未间断。可是我从来都未有听取专家的意见,煞有介事地搞「家庭崇拜」聚会。家庭本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敬拜主的场所,并非进行常规敬拜聚会的地方。在教会的崇拜聚会中信徒集体尊神为圣,回到家中就要将这生命品格化入生活的环节中,而不是将敬拜聚会又微型复制一次。
如果说,每天跟孩子相聚、亲近,是他体会天父同在的第一步,那么这父子同在的时刻,就要以「父慈子孝」的表现,来体会天父与作祂儿女的关系。「父慈子孝」也许是「敬拜」的很好的本色化演译。
每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尽诉心中情的时候,那怕是学校中同学之间或是师生之间的琐事,犯事,瘀事,怪事,憾事,好事,恨事,难事、人事、喜事、心事、闹事,我都会放下手中身边的事,专心聆听。有时陪他捧腹大笑,有时随口引述一则圣经事例抒解一番。每天跟孩子相聚,有时兴之所至,会引吭高歌,请儿子伴奏,顺口两句交流大家喜爱的圣诗,又评弹一番时下的流行曲。以信仰角度去评审其实所有广告及甚至新闻报道都要PG(家长指引)的电视广播,是我们每天的重要话题。然后临睡前一起祈祷,成为一天父子谈笑的总结。
敬拜何止一项特定程序的聚会活动,更是一种以神为主宰的人生态度。整个人,随时随刻,随处随地,随事随意都必须是在敬拜。信仰的生活本来就是敬拜主的生活。孩子需要学会,敬拜与日常生活并非分割的两类事,敬拜根本就是作神子民的生命气息。
我不会对孩子说:「我们现在开始敬拜。」我会说:「让我们留意,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尊主为大。」在日常生活上心中有主,孩子才懂得信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