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走後,隨即忘記


1998 期(2002 年 12 月 8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四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的調查發現,香港學生的閱讀興趣名列前茅,排列第四;諷刺的是,由於閱讀的理解能力差,導致對閱讀的自信心很弱,排倒數第二。」《明報》28.11.2002

  讀而不得其法,讀而不知其味,簡單來說,是讀了等於未讀,這是香港青少年在閱讀方面的通病,令人想起老雅各對聽道而不行道之人的一番忠告:「就像人對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雅一23)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為甚麼香港年輕一代是那麼心不在焉、無心裝載?讓我們看看中大這項調查有些甚麼成果:原來香港青少年最多讀的是消閒刊物(依次是報紙、網站、雜誌、漫畫、小說等)而非益智讀物。

  市面上流行的消閒刊物,提供的大都是藝人歌手的八卦新聞、吃喝玩樂的消費情報、美容纖體以至手提電話的最新行情等。青少年一窩蜂的追逐這些新聞,然後按圖索驥蜂擁到「信和」及西洋菜街搶購最新型號的手提電話。這就是他們的「閱讀經驗」,無怪乎中大的研究指出,在閱讀深度和理解力方面,香港學生的表現比不上飽受戰火蹂躪的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

  香港學生情有獨鍾消閒刊物,當然可視之為視野狹窄,品味也嫌低了一點。閱讀原來是知識的大金礦,就如蘇東坡所說的清風明月,唾手可得,更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但香港的青少年只懂在金礦外圍的淺土沙礫採採挖挖,說來真是可惜。

  青少年對閱讀提不起興趣,讀來讀去都是淺薄庸俗的刊物,除了是父母多不鼓勵閱讀、本身也甚少閱讀外,教育環境也是一個因素。香港的學生從幼稚園起就是為考試而讀書,考試以外的知識他們漠不關心,老師也甚少鼓勵學生求真、求知的興趣,故香港學生一直以來都不真正認識閱讀為何物。

  還是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的學生比較有福-最低限度在閱讀的領域內-他們在簡陋的房子裡挑燈夜讀,沒有電視,沒有電子遊戲機,但有明亮的星空,和內心一份熱切的求知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