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早的客家教堂


1996 期(2002 年 11 月 24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是在一八四一年開岸,不少西差會教士從澳門和馬六甲遷來香港建立教會,展開福音佈道的工作。其中以浸信會的叔未士牧師、羅孝全牧師、 為仁牧師為最早。叔未士牧師先在中環興建皇后街教堂,羅孝全牧師入赤柱向漁民佈道, 為仁牧師則到長洲向潮洲人佈道。至於浸信會叔未士牧師興建的教堂,至一八四四年他離開香港到廣州開基的時候,香港的工作已告停頓,教堂亦不復存在。一八四四年理雅各牧師創辦的愉寧堂(大石柱教堂);以及聖公會於一八四九年落成的聖約翰座堂,全是外國人聚會敬拜上帝的教堂。若說向華人傳道而建立的教堂,以巴色會於一八五二年興建的西營盤堂為最早,該教堂亦即今天的香港崇真會的救恩堂。救恩堂亦定今天舉行一百五十周感恩堂慶,這是香港華人教會最長歷史的一所教堂。

  說及救恩堂的建立,和專向客家人傳教是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不但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社會中,已有客家社群在港島聚居。在此可知當日必須要有西教士接觸到客家人,又能用客家語言去溝通,在對客家人傳道的過程上,體會到客家群體的重要,於是提倡客家宣教的主張,以致獲得差會支持,成立客家宣教事工,最終達成興建教堂的目標。

  當郭士立牧師於一八四三年由舟山調來香港任「撫華道」(The Chinese Secretary)的時候,他利用餘暇傳教,翌年成立「福漢會」(Chinese Union),並寫信給德國和瑞士差會,有說:「我最近和貧苦而又殷勤作工的客族人士往還,並和他所開一個祈禱會。」由於他的介紹,巴色會便於一八四七年派遣韓山明牧師和黎力基牧師,巴勉會(即禮賢會)派遣柯士德牧師、葉納清到香港「福議會」工作。由郭士立牧師教翰山明牧師學客語;黎力荃學潮語;柯士德和華納清學廣府語。同年十一月分別派他們進入沙頭角客家村;潮洲和虎門太平、江門各地傳道。滿清政府當年嚴禁在五商口以外地方傳教,所以他們常常被官府驅趕。一八五二年黎力基牧師被趕出潮洲鹽灶,返回港後與韓山明牧師一起在西營盤購地興建教堂,專向客家人傳教,所以救恩堂不但是客家最早的教堂,亦是現有香港華人教會最早的教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