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以後,何去何從?


1980 期(2002 年 8 月 4 日)
◎ 教會之聲 ◎ 蘇成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時今日的香港年輕人,如能專心向學,會從三歲入讀幼稚園起,有至少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讀書生活。假若一個人工作至六十餘歲就退休,那麼相對於他工作和讀書的時間所佔的比例,大概是二一之比,即一個六十餘歲的人,他的人生有三分一時間是讀書,另外的三分之二是在社會中工作。

  以上所說的,是從一般的理解和計算來看的。正因如此,很多家長都認為,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差不多就等同了可以有更高的機會獲高薪厚職。這樣,整個社會就形成了有一種標榜考試成績的風氣;年輕人的才能與成就,全在乎公開試的排名!

  香港人,尤其是華人,深受過去傳統的科舉考試制度影響。就算在二十世紀初葉,中國已經正式宣布取消了科舉考試制度。但時至今天,每年中學會考或高級程度考試放榜的時候,香港的中文報章仍大肆報道甚麼十科狀元考生!可見,封建思想似乎仍然支配着不少人呢。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由於中學、預科和大專教育資源不足,香港分別設有升中試和中學會考,目的在於分配學額,以淘汰形式製造一批精英,為政府和商界服務。時代不斷進步,政府也在教育制度上進行改革:升中試取消了;九年免費教育確立了;高中及預科,甚至大專學額增多了;既然如此,中學會考的意義何在?筆者認為,它只是一次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來一次課本知識上的比較,從而幫助每一個中學生,整理一下多年以來所學的課本知識,然後,為自己的發展方向,整裝上路。

  雖然說讀書是為了裝備自己,但這並不表示人離開了學校之後便無須再學習。其實,人生所學到的,不一定是單靠書本,也不限於課室內,只要我們願意,一定有學習的機會,也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

  近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動「終身學習」,鼓勵不同年齡、背景、學歷水平的人去爭取機會學習,雖然對那些學歷水平稍遜的人來說,是遲來的消息,但無論如何,遲來總是比沒有機會來得好。

  筆者十分期望,各位應屆中學會考生視今年考試放榜,為人生中眾多評核成績中的其中一次,而並非唯一的一次。能夠獲得美滿成績,切勿沾沾自喜,乃要認定仍有無數的考驗在前頭,需要靠自己去一一面對。如果成績未符理想,除了要檢討有那些需要改善之處外,更須把眼光放在前面,找尋一條可以發展的路,在專業、技能上繼續進修以充實自己,使個人獨特的才能,有所發揮。

  聖經傳道書的作者說:「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好處。」考試並非學問的一切,成績亦只不過代表已有知識的其中一個部分。同學們,人生仍有很多東西有待我們去學習、繼續努力,向未知的領域追尋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