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疑問和掙扎之間(三之一)


1960 期(2002 年 3 月 17 日)
◎ 雲彩見證 ◎ 黃景華(多倫多)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若有人來問:我患了感冒,醫生說要打針,應該去嗎?我想我們多數會贊成的。我換過一個問題,若他問:我得了癌症,醫生說要接受三個月的電療;過程是辛苦並有副作用,我應該接受嗎?回答這問題有點困難。我想我會答:應該去。

  在這兩個問題的考慮上,有一共同點:患者是有機會康復。若是康復了,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挨過去罷。問題是:若患者已幾乎沒有機會完全康復,那我們又會怎樣建議?若你是患者,你會怎樣決定?

  這是在過去六年困擾我和我哥哥的問題。

  哥哥是在一九九五年感恩節的前一天檢驗到患有鼻咽癌。當年他是四十一歲。初時我們都滿有期望經過那痛苦的療程,癌症便成為過去,不再復發。事實並不是這樣。不到三年,癌症已多次復發。到九八年中再次復發,那時哥哥己接受過三次電療、一次化療和一次手術。醫生說:你過往照射的劑量己很高了,今次再照很可能會傷及神經,造成傷害,你們要詳細考慮。哥哥問我:我應該接受嗎?

  我知道我必需謹慎回答,因為這不是茶餘飯後的思想遊戲。哥哥應該接受嗎?就成為我多個晚上失眠的原因。

  我在想:應該接受嗎?我反過來問:為甚麼要接受?我在自問自答: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康復。然而機會有多大?經過五次復發,醫生己不再作估計,我們亦心裡有數。若不能痊癒,為何要去受這個苦?若不接受治療,那人便會死。若是這樣受苦,就算不死,有甚麼價值呢?問題漸漸變成:若人活著是受苦,生存有何價值?

  人為何要受苦?不單我被問題困擾著,也困擾著我未信主的姐姐。那時有些人主動地提出他們的答案,恍忽他們已知道事情的奧祕。我的體驗是:這些「屬靈」答案會引發更多追問,對信徒或不信者造成困惑或傷害,也不能解答目前的問題:接受治療還是不接受?

  我當時的建議是:接受。原因是:在生命路上,哥哥可能離終點近一些,我可能遠一點。然而有誰知道明天或是下一刻會如何?我是展望明天作為今天的生活動力。若今天他仍有機會接受治療,明天就有機會痊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