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年代的教會契機


1960 期(2002 年 3 月 17 日)
◎ 教會之聲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費沙女士(Jill Fraser)在《白領血汗店》(White-collar Sweatshop)一書就北美資本市場的職場現況作精湛的剖析。知識型經濟發展,知識工人面對的是更多工作量、更大的壓力、更少的工餘時間(甚至不分公私)、更易的失業。失業不再是經濟好或壞的副產品,今天的白領如同昔日的藍領,昔日的工人取替了村夫;同樣今天的白領,日子將不會好過!

  政府上月公布本港失業人數近廿二萬,預期不少企業公司陸續裁員,失業率持續高企。伴隨失業的家庭倫常慘劇正不斷上升;失業問題不再限於低下階層,不少中層管理人員也飯碗難保。現今特區政府面對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叫港人北上謀生計,亦不能短期內可以解決。失業問題成為本港社會不容忽視的新課題,亦是使命落實的契機!

  教會為何關注失業課題?湯樸大主教(William Temple, 1881-1944)理解失業問題是眾多社會罪惡中最隱匿性,表面上似乎是經濟轉型的統計數字,其實是關乎生命的尊嚴。失業可視為罪性的伸延,使人作工的能力與就業的環境不自覺地對立起來,人逐漸失掉了作工的主體位置,卻成為全球化市場隨時可供取替的工具。換言之,失業否定人是按上主形像受造而具有生命的尊嚴,剝奪人作工的機會,從而使人失卻工作本身的召命!

  教會看失業問題不純為經濟課題,且是牽涉廣泛的牧養課題。有學者指出高失業率帶來罪案增多,特別打劫與盜竊;惡化社會不平等與貧窮現象。為何失業男性自殺率高?皆因失業者最深的困擾,不在個人埋身的基本需要得著解決,乃在其身分危機,人在痛苦中發現個人竟是作工多年行業裡剩餘的勞動力,社會裡多餘的個體,世界上不再需要的人。失了職業,被人視為失掉了生活與社會的貢獻;難怪不少研究指出失業的禍害並非經濟性,而是心理的創傷,使人消沈,喪失生命的尊嚴,甚至造成家庭暴力增多。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失業男性的積憤往往錯誤地發洩在妻兒身上,於是離異、虐妻、虐兒、甚至性侵犯、亂倫、同歸於盡等倫理悲劇不斷上演。

  面對失業惡化現象,本港教會如何善用目前危機,貢獻力量,在信心虛怯的社群裡見證整全的福音使命?一月份,一群教會與機構領袖達成共識,主催「教會關注失業行動」的成立,舉行記者招待會,公布連串行動的呼籲。教會回應失業問題,不是因為我們財雄勢大,只因我們關注這是做人的尊嚴。在堂會與機構現時經濟困難情況下,本港教會可效法基督捨己的愛,為本港整體社會的需要作出有情的承擔:

  一、支持「創造職位基金」奉獻,目標為一千萬元,敬請各堂會透過動用慈惠基金或信徒額外捐獻,此基金為低學歷與低技術人士創造就業機會。

  二、響應「一千個職位就業支援行動」,各宗派堂會與服務單位可考慮加增臨時、短期或合約僱員職位,增聘人手;一方面提升服務的質素,另一方面為失業者提供工作經驗,提高他們未來於就業市埸的競爭力。例如《一九九九年香港教會普查》反映堂會期望加添七百五十六名教牧同工人手,在未有合適教牧到任前,堂會可考慮聘請成熟、委身與有合適恩賜的信徒為行政助理或事工幹事等。不少堂會的資訊科技運用仍有待提升,堂會可聘請此方面人才為堂會設計程式與網頁、輸入資料與強化資訊流通。又堂會可聘請有社工訓練的信徒協助青少年事工、家庭事工、新移民服務與其他社區服務等。堂會也可聘請待業教師教導功輔(個別或小組) 等。

  三、鼓勵與加增義工與進修機會,讓失業者工作(義工),正表達教會對人的肯定,在上帝的創造裡,人人有份參與在上帝的工作中。堂會或機構可考慮資助或津貼成熟信徒參與短期堂會事工、海外宣教工作、或內地服務,支援前線工埸需要。就普及神學教育方面,宜開設日間兼讀學位課程,或開設短期課程,讓某些短期內不憂衣食的信徒利用空檔,充實個人,強化信仰根基。

  四、成立「失業成年男士支援中心」,在某些堂會或服務中心內開拓空間,讓失業男士相聚、交換與取得就業資訊等;亦可為他們提供義工、合約或短期工作經驗,使男士在工作中得著身分的肯定。

  本港教會要達成上述行動,就要學習捨己精神,物質富足的樂意與物質缺乏的互享,當我們肯主動先作犧牲,多走一步(太五42-48),同心一志,微不足道的行動必能樹立美好的見證,讓神的名字得著榮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