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專題研習


1959 期(2002 年 3 月 10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專題研習是教育改革中最受重視的四大項目之一。為了不落後於人,每間學校都要湊湊熱鬧,每位老師都要達到指標,每個科目都要求學生做專題報告。

  可惜,有些老師其實並不真正明白該如何指導;學生就更糊里糊塗,於是做歸做,達到目的與否就無人知曉。

  這就是有香港特色的教育改革。許多本來良好意願會被扭曲:以推理能力為主的學能測驗可以變成推理操練,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教學可以變成分組坐的傳統班級,總之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所以,像創意教學,在某些學校就成了一道命令,給孩子的暑期作業之一是:發明一樣東西。

  既無任何提示,又無任何指導,也不管是甚麼用途,總之是發明一樣東西,彷彿「發明」像打噴嚏那樣容易,只苦了家長扭盡六壬、攪盡腦汁,全家動手,美其名是親子同發明,殊不知忙的只是家長,考的是家長的創意,孩子不過交著手在旁觀看罷了。

  專題研習也是同一命運。結果,聰明的學生就上網找一堆未經消化未經剪裁的資料,大堆頭地交給老師,讓老師自己篩選合適材料。不熟習電腦的只好東抄抄,西抄抄,湊合湊合交差。遇上不合作的組員,還得一人包辦全組工作。如此專題研習有何意義?

  有些學校經過細心安排,進行跨學科合作,每班每年只做一個專題研習,裡面包含了各科要求,老師緊貼指導,讓學生學會收窄題目,選出趣味部分或進行問卷調查,或去參觀探訪再寫報告,而且給予足夠時間完成,又讓學生有展出發表的機會。這樣的研習,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出課室全方位學習。

  循序漸進是老話,但推行專題研習要成功,必須按部就班,先舉辦培訓班幫助老師搞通這一關,否則會變成另一種形式主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