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與關係性的復和


1957 期(2002 年 2 月 24 日)
◎ 文林 ◎ 龔立人(本年度世界公禱日崇拜講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僱主與僱員是否可以攜手建立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人類和大自然的需要是否可以彼此兼容?中央政府與港人的意願是否可以彼此尊重?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並不是一件可能的事。因為利益本身就存在衝突與矛盾。近代商業管理提出「雙贏」理論(win-win),目的是減輕因雙方利益的矛盾而導致不必要的關係惡化,以致某程度的讓步是必須。因為惡化的關係對雙方都不是一件好事。事實上,「雙贏」理論確實化解不少勞資糾紛。然而,基督教信仰中的復和是否一種「雙贏」理論呢?

  復和是要使爭議雙方從對立和矛盾中轉向和好,但和好不只是關乎讓步和妥協。因為讓步和妥協可以純粹是一種策略,而沒有一定關乎一種關係。策略性的復和並不著重復和中的認錯與寬恕、擁抱與接納、團契與承擔。但基督徒群體對復和的理解在於藉著耶穌基督我們得以與上主復和,而這復和的經驗成為我們理解人際關係中復和的基礎。這絕不是一種策略性的復和。

  按著福音書的記載,耶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的關係非常緊張。我們可以用惡劣一詞來形容他們的關係。究竟耶穌是否有任何企圖使彼此的關係得以復和?或許,回答這問題前,我們有需要澄清耶穌與法利賽人如何看待對方。究竟法利賽人在耶穌心中的地位是怎樣?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譴責是嚴厲和公開,甚至不留情。較詳細的描述是馬太福音第廿三章。無可否認,耶穌公開的譴責正使祂與法利賽人緊張的關係升級。從某一個角度來說,耶穌公開譴責的行動使復和變得不可能。因為作為被譴責者沒有可能不為自己集團的利益而「死撐」到底,甚至反擊。所以,耶穌是破壞關係多於諦造復和。或許,耶穌的跟隨者會理直氣壯地說,耶穌的譴責是恰當和公義的,因為法利賽人扭曲信仰,並欺壓貧窮人。所以,不是耶穌製造緊張關係,而是緊張關係一早已經存在了。

  然而,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譴責又豈只是關乎一個公義的問題呢?當耶穌嚴厲地斥責法利賽人的不是後,耶穌感慨地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啊,你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廿三37)對法利賽人來說,耶穌這話令他們更忿怒:因為耶穌真以為自己是上主所膏立的彌賽亞。但於我來說,耶穌這話卻說出祂譴責的背後沈重的心情。就是祂的譴責是基於愛與寬恕,為要讓他們回轉。這就是中國人所說「愛之深,責之切」。耶穌在十架上所說的一句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進一步肯定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譴責絕不單是一個公義的考慮,而是充滿情與盼望。或許,我們仍會問為何耶穌選擇以這公開譴責的方式來關心法利賽人?私底下的勸化豈不更好嗎?我們不知道耶穌是否曾私底下勸化法利賽人,但當法利賽人集團本身已成為一種欺壓貧窮者的意識形態時,公開的譴責便無可避免。

  復和的難,不單在於如何平衡對公義的堅持和對人的寬恕,也在於對方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面子」。然而,耶穌並沒有為要爭取法利賽人的友誼而犧牲公義,也沒有為要爭取受欺壓者的認同而進一步敵視法利賽人,反而他卻承受這無法可融合的矛盾,並無奈地接受復和可以不發生在祂與法利賽人的關係上。這就是教會要走的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