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憐憫


1956 期(2002 年 2 月 17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人視「知識型社會」為靈丹妙藥,大有捨此以外,別無「拯救」。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多元而又平等?喜歡知識的,儘管去終身學習,運用高科技創富;喜歡出賣勞力的,儘管歡歡喜喜地去以血汗換生活,只要甘心情願,我們的生活本該隨心所欲,適意悠閒,就像古人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我漸漸明白那些反全球化的人在幹甚麼了,他們反對的正是大商家壟斷的生活模式-只有一種生活方式,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人都要不斷增值,好給他們榨得至死方休。

  當大商賈嫌賺得少,要把廠房北移的時候;當官員們呼籲大家往北尋找機會的時候,他們其實在扼殺香港人的活力,他們關上所有門,只留下一線縫讓人通過。

  通得過,你可以活下去,否則,請早離場,不要阻住地球轉。這種心態令人寒心。

  所以,當那位以關心勞工著稱的女議員提出,政府不要一味追求知識型社會,要給中年基層勞工生存空間,我有如醍醐灌頂,忽然明白我們的社會是何等不公義。

  我們現在走的路跟幾十年前,差利卓別靈的「摩登時代」其實並無兩樣,都為追求最高利潤而不擇手段,以前用的是流水作業輸送帶,現在則改用電腦加互聯網,都是對基層工人不同形式的「壓迫」。

  這樣的壓迫形成高度危機,使我們的社會變成壓力煲一樣,只要再加一點點外力,除時「爆煲」。

  其實,只要既得利益者不單單只看利潤,也看社會責任;只要他們肯撥出一點點資源去創設機會,便能協助那班增值無力、北上無能的基層,讓他們既發揮賴以維生的技能,又可養家活兒,就不致變成社會的負累。

  如此多一分憐憫,便能互利雙贏,何樂而不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