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十世紀趨勢剖析聖樂創作特色
 知識爆炸催生簡淺聖樂作品


1956 期(2002 年 2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經曾提醒信徒要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上帝;然而,怎樣的聖詩才涵蓋以上的特質,在建立教會及造就信徒靈命發揮最大的果效?

  對於華人聖樂界來說,剛過去的二十世紀是多變的時代。有很多信徒都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究竟我們的教會應繼續唱傳統的聖詩?抑或捨舊取新,改唱一些較簡單易唱的新派聖詩呢?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日前舉辦之聖樂研討會上,多位講者分別就教牧、聖樂工作者及學者的角度,回顧了教會於過去一個世紀的聖樂發展,析出今日華人聖樂的趨勢。

  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羅炳良博士在研討會上指出,二十世紀是知識爆炸的年代,聖詩的音樂特色偏向短小,很煽情及節奏簡單的詩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教會的責任是要幫助信徒成長,聖樂往往是培育的重要一環;因此,信徒是否「不付代價」或「不用惱」,從教會用的聖詩就可以見到。

  對於剛過去一個世紀的音樂特色,羅博士認為,二十世紀的聖樂仍是以四部和聲的方式寫成,保持一字一音的原則。至於會眾唱頌方面,在二十世紀的初期,有部分聖詩開始棄用四部和聲的唱法,改為會眾齊唱,同時為了豐富音樂效果,作曲家往往會加上風琴伴奏或律上聲部分,增加音樂趣味性。

  此外,民族歌曲及流行曲的音樂模式,如拉丁美洲及非洲傳統樂曲的聖詩漸見普及;在這個趨勢下,民歌亦漸趨向正統化。與此同時,從歷史文獻中找回遠古聖詩作品的手稿,掀動了教會尋找歷史淵源,部分作品被加以研究和修訂並流傳到教會之內。再加上如中國及非洲等特色聖樂作品出現,為聖樂帶來了一種來自第三世界的聖詩。

  羅博士又提到,二十世紀亦產生了精緻音樂的接合,它的特色是無明顯的時號,又或是雙調性;另一方面,教會亦出現一些舊詞新曲,舊曲新詞的作品。

  約翰衛斯理曾說:「我手中拿著的聖詩,是涵蓋整本聖經。」究竟怎樣的詩歌,才能夠培育信徒有全面的靈命發展?資深聖樂工作者紀哲生牧師指出,聖詩應包含著真理、教義、神學及見證,而教會可以透過聖詩,對上帝呈獻最直接和最好的讚美。

  紀牧師並指出,二十世紀是聖詩形式變化不穩定的年代,主要原因是媒體的傳播與靈恩運動等因素都為這個時代的聖樂帶來巨大衝擊,結果使聖樂作品造成一類著重存在主義、著重經歷和情感,偏向較輕鬆和娛樂化。另一方面,過往教會宗派特色開始淡化,主流教會走向合一,亦促使跨宗派聯合聖樂事工。

  既然聖詩是教會不可缺少的一環,教牧同工又怎樣看二十世紀聖詩選材的運用及對信徒的影響?研討會另一位講員龐建新牧師指出,打從六十年代起,西方個人主義高漲,自大意識澎湃,模仿偶像的現象破壞了以使徒為中心的傳統聖詩。他個人認為,教會的聖詩應保留過往所有跨宗派人材的努力和貢獻,更能結集現今華人工作者的異象和力量,以致能兼顧各方的需要。至於音樂的風格上,可刻意採取不同時代和風格的作品,代表各類不同的聲音。透過聖詩中蘊含的聖經神學基礎,活潑流暢的旋律,動聽的和聲與歌詞,強化信徒的靈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