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衝突轉化為牧養(五)


1954 期(2002 年 2 月 3 日)
◎ 牧養手記 ◎ 鍾銘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衝突的起因未必是某方或雙方做錯,很多時候是其中一人的生命曾遭受創傷,留下不能磨滅的陰影,以致誤解對方的動機和態度,因而反應過敏釀成衝突。我舉一個實例說明:

  「牧師,剛才你的反應都幾大!」某執事語帶關懷對我說,「你以為那位執事質問你,其實他有這方面的知識,便詳細查詢,希望為你提供意見。」事後,我想起一件曾被人質問的往事,而回憶起的不單是那人咄咄相逼的影像和聲音,並且昔日的反感也同時浮起。於是這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使我錯解那執事的用意,自我防禦系統便被啟動,猶幸並未做成大錯。

  探研大腦記憶的潘菲爾德醫生(Penfield),總結出往事不單被詳盡記錄,並且昔日被事件衝擊起的情緒、見解和評價也一併喚來。故此我在會議被人查問時,往事便非常生動地在腦海重播,而我被查問時的感覺和判斷竟然與被回憶喚起的感覺和判斷完全一致。

  因生命留下創傷而引發的衝突可追溯到嬰兒期。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零至兩歲是培養一生信任與不信任的時期。假如照顧者忽略嬰兒的身體和心理需要,內心的衝擊會阻礙嬰兒與人建立關係,日後更會不自覺地向外投射,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我在教牧輔導的個案中,的確發現不少衝突可以追溯到當事人的童年往事。而生命階段(Life Cycle)中出現的任何偏差,都會引發內在的衝擊,而以自我埋怨或怨恨他人顯示出來。這些人的挫敗或自卑感,有些是父母嚴格管教形成,有些是受朋輩傷害所致。

  艾瑞克森的生命階段,對形成衝突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教牧便應善用這方面的知識去排解衝突,治療患者的創傷,更要幫助當事人生命成長,達到牧養的效益。

  牧養曾受生命創傷的羊群,是上帝的心意,因為祂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三十四15~1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