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


1919 期(2001 年 6 月 3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父母的關係影響孩子的情緒成熟度。心理學認為孩子若見到父母不和便會產生「無能力感」,再嚴重便成為悲觀性格。

  這是我在主領兒童訓練小組的最大發現,容易擔心答錯題和常預測自己會失敗的組員通常都經驗較多父母爭吵,甚至最後分開,孩子會成為單親家庭的犧牲品。

  我常在家長講座打趣說:「如果夫妻吵架,請在一段爭論後做一場和解的戲給孩子看,然後你們再約好在另一地點鎖好門窗再罵下集。」

  我解釋原因是當孩子看見自己所敬重和投靠的長輩二人竟不能解決他們的困擾時,他們內心會起了恐懼心,不敢想像自己這麼年幼又怎能解決問題呢!

  還有,孩子對將來解決問題的期望也不見得高,因為他們參考父母的年齡作根據,年紀大了不等於能力高了。

  婚姻不愉快甚至結束關係並不等於了結一切的過去。孩子要面對他們的失落感,尤其只能每日面對其中一位家長。孩子要再被訓練如何向外人交代和補償對某一性別的認同及了解。

  父母本身也要再被訓練如何總結這段感情帶來的遺憾,以及如何對孩子給予父母角色兼備的模範。

  我見到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被過分溺愛至無法無天的地步~打菲傭、破壞公物、暴食......全是EQ的「負面教材」!

  關係不單是要學建立,也要學習補。我們這個功利社會就是太強化、偽善、百般討好這類處世技巧,婚姻也常在這種模式中發展出來。然而我們未有認真地從小去鍛練人際修補能力~自省、承認自己也有犯錯、改過、接納別人也會做錯、肯定對方再可改良、彼此鼓勵去尋找助力......。

  甚麼助力最有效?惟有內心的改造才真正改變人的行為,所以基督教強調人需要救恩,人要承認自己不能改革根源的本性~自我、排斥他人、能說不能行的脆弱意志。歸回神的愛然後才有幸福的家庭,這是現代破碎家庭的治療妙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