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的回應


1940 期(2001 年 10 月 28 日)
◎ 文林~講台下的聲音 ◎ 黃可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傳媒報道的,全是令人驚訝的新聞,亦反映了這世界動盪不安的事實。基督徒對這些時事的回應,往往會成為外人對神的初步認識。但最近看到信徒對時事的反應當中,實在有不少值得再三思的地方。

  從較早前發生的賭波合法化的反對熱潮、反性傾向歧視條例,到最近美國的九一一事件,香港的基督教組織都表達了不同形式的意見。最使基督教團體合一的,莫過於反賭波合法化的運動。無論是哪派的教會或組織都掛起反對賭波的旗號,從發起簽名運動到登報聯署、遊行,教會都一面倒地反對賭波合法化。在某程度上,這是可喜的現象;可使政府及外人知道基督徒不是沈默的一群。

  但這短暫的合一,在「反性傾向歧視的條例」上就消失了。從最近的報章中,可見不同的基督徒組織有很不同的意見,甚至有些組織是贊成反性傾向歧視的條例,使反對的團體少之又少,聲音愈來愈空洞,有些贊成的團體表示不能把聖經的律法強加在未信的身上。雖然筆者對這意見有所保留,但某程度上,無論是贊成賭波合法或立法反性傾向歧視,當中都有信徒值得反省的理念。

  政府想推出賭波合法化的原意,是想控制或打擊現在的黑市賭波的情況。雖然打擊的方法是錯誤,亦是所有基督徒應該反對的,但它背後的理念(打擊非法賭波)是值得支持的。但從基督教兩份的主要報章,幾乎全都只是一面倒的反對聲音,倒是很少有人從背後的原意思想有點值得贊成的地方。筆者認為若只發出強烈的反對聲音,而沒有表示支持政府打擊非法賭波,對於中心問題並沒有提供解決的方向。

  另外的例子是反性傾向歧視條例訂立的意見。其實,使人驚訝的是有不少的基督教團體是贊成這條例的訂立;贊成同性結婚、領聖餐、事奉及上台講道。雖然某些團體過分偏向接納的一面,但教會又有否過於偏向審判的態度?在反對同性戀能夠合法地結婚組織家庭時,教會又有否思考如何幫助這班在罪中不知罪的弱勢社群?雖然教會是反對他們的性傾向,但這樣是否有意或無意中歧視他們,使他們不能享有基本的個人權利?筆者認為在反對聲中,也應該支持同性戀者有權享用一個普通人社會的權利,只因他們也是人。如果教會只一味反對同性戀的性傾向,但又不教導他們認識真理,又不歡迎他們參加教會聚會,這些人又如何能夠認識能幫助他們脫離罪中之苦的神?這些是信徒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每個信徒未信耶穌前亦是與他們無異(信後亦仍是罪人),但耶穌仍然接納我們,並非因為祂同意人所做的一切,乃是因為人是神所愛的。當人有機會認識神及真理時,就自然知道甚麼是對,甚麼是錯;亦有從神而來的能力改變自己。筆者不是贊成他們的行為,亦十分反對訂立這條例,但若果教會單單因為他們是同性戀者而放棄領他們認識真理,教會又如何作神的見証呢?

  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就是信徒對九一一災難反應。在九月十一日之後幾日,除了聽到一千五百名香港信徒響應基督教反對賭波而發起遊行外,並沒有清楚聽到香港基督教組織公開為災難表示震驚或同情,只是個別地行了一些悼念聚會。在教會的圈子中,除了聽到叫人作出對信仰的反省,宣傳預測末世的時間表之外,很少聽到眾人所深切需要的安慰說話,實在令人心痛。

  筆者也有親人朋友住近災區,老實說,一個震驚和擔憂的心所需要的,不是應驗啟示錄的教導和末世論;對於香港基督徒好像對災難有點無動於衷,視若無睹地分析末世論,實在感到不安。雖然《基督教週報》及《時代論壇》在九月廿三日發出清楚的哀悼信息,但因事隔了十多天後才表態,可惜這已不能在群眾最震驚和憂心時表達安慰和同情。當香港自詡為國際都市時,但對於世界災難只一味無動於衷地,反只積極去分析對經濟金融影響,實在叫人心寒。如果香港的教會也是這樣自顧自己事工,沒有停下來安慰憂心忡忡的心,實在不敢想像外人對神和教會的感受。在只講求商業的現實社會中,教會需要站起來成為有恩典、有憐憫、社會的良心標記。

  今天的信徒如何回應時事,將成為下一代屬靈領袖的榜樣。信徒有否成為流通的管子,在憎恨之處播下神的愛,在傷痛之處播下神的寬恕?基督教能否在動盪不安的社會裡成為社群的祝福,就視乎信徒今日的回應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