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腳的小鳥用不著街道圖


1898 期(2001 年 1 月 7 日)
◎ 文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七時有人寫了篇談特區教會的使命的文章,我看題目不賴,拿來一讀,結果失望之至,原來老調重彈,又是談傳福音、要禱告一類的話,而且沒有具體建議,說是災區教會的使命又得,說是郊區教會的使命亦可,我覺得該文不妨更名為「萬世萬國教會的使命(齋理論篇)」。

  這類文章恍如沒有腳的小鳥,只能在天上飛,沒法「落地」,一旦「落地」,恐怕就死翹翹。這不是瀟灑,而是殘缺。

  「語言是一種地圖」是語意學常用的一個比喻。人類透過感官認識的世界相當有限,現代人尤其依賴語言媒介來認識世界。人類受語言的影響,遠較他從四周環境所受的影響為大。我們靠「語言地圖」來決定我們該怎樣走前面的路。「語言地圖」一旦繪製錯誤,我們就容易到處碰壁,就算重繪也不見得一定能成功。所以一句「綜援養懶人」,就害得社會工作者費盡唇舌都有理說不清。

  而實際上,語言真的充滿著陷阱,這裡只能略舉一二。

  教會內許多的爭執,是由於我們動不動就將技術問題升級為屬靈問題。信徒因工作壓力太大而無法事奉,會被詮釋為「不愛教會」、「不夠委身」;喜歡唱讚美短詩而不喜歡唱傳統聖詩,會被詮釋為「世俗化」、「滿足個人的情欲」;如是,教會就毋須反省自身的機制是否切合時宜、毋須體諒信徒身、心、靈的實際需要與難處。反之,信徒也容易亂扣教會的帽子,只要教會關心的問題不是他所關心的問題(例如關懷邊緣青年、新來港人士,甚至推動民主、自由、人權等),就可被詮釋為「保守封建」、「缺乏社會關懷」、「自私短視」,完全毋須考慮教會在資源上的限制,以及教會在其他方面對社會的貢獻。

  史學家黃仁宇說:「今日我們企圖放寬歷史的眼界,應當避免隨便作道德的評議。因為道德是真理最後的環節,人世間最高的權威,一經提出,就再無商討斟酌之餘地,故事只好就此結束。」我們所用的言詞,會否從一開始就止息了討論的空間呢?當我們檢查完大家所用的言詞,可能會發現破壞討論的,竟然是原先指摘對方不願意討論的人!

  就算沒有引致爭執,也容易產生錯誤的決定。譬如教會事工太多,加上公司工作時間增長,以致信徒彈性疲乏,於是教會的教牧長執就說:「大家的靈性不好,對主缺乏火熱的心,所以教會應該多辦一些聚會,奮興大家的靈性。」結果當然是惡性循環。

  空泛言詞所打造的,是一幅只會尋求兩點間最短距離的航空路線圖。而現實人生就如九曲十三彎的橫街窄巷,由一個點去到另一個點,可能要拐彎抹角才能到達。團契出席率不好,是週會不切合團友的需要?還是大家都被強迫留在公司「資源增值」?還是團友間個性不合,相對無言?不煩耐尋找問題的關鍵,只認為大家「缺乏合一的心」,閉門造車說要多禱告,尋求在主裡合一,就注定出席率繼續下跌。

  語言決定行為。語言的本質,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複雜。空泛的言詞也許是簡化思考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然而改善的方法卻可倒過來從語言入手。教會中人特別喜歡用一些抽象語詞來講話,譬如有人說:「我最近肉體很軟弱」,他可能是指自己患了疾病,可能只是指身體有點疲倦,也有可能指他最近常常看「鹹書」!你最好叫他有話直說,因為醫生跟輔導的分別是很大的。只有具體的問題,才能有具體的建議。

  天空裡如果只有幾隻沒有腳的小鳥,我們當然珍之惜之,但若到處都有,自然恨不得把牠們統統都打下來。砰!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