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原是举手之劳

1913 期(2001 年 4 月 22 日) ◎ 心灵照相机 ◎ 吴思源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一间学校的校长,四年前被学生问及能否在下课后留在学校打球,校长立即答应,并将学校的所有设施开放,四年来不但延长开放时间,而且让家长陪同学生在学校温习、游戏,将假日的学校办成小区中心。这位校长的好人好事,应该获得全港市民的掌声,更值得向其他学校推广。」
《明报》6.4.2001

  回归前后教育界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实改变的成效未曾出现,是祸是福仍属未知之数,出现的只是铺天盖地、大张旗鼓的改革建议,文件出街一份又一份,报告书、建议书、绿皮书层出不穷,委实叫人消化不来吃不消。校长、校监忙得团团转,老师就民怨沸腾,皆因个个好像董特首朝七晚十一。

  报载几位带头改革的军师包括梁锦松、程介明、戴希立、杨耀宗等,突然兴致勃勃跑到土瓜湾某小学参观了三个多小时,出来时竖起指头说顶瓜瓜,又呼吁其他学校派员学习,甚至共同组织甚么「质量圈」等等。

  究竟这所小学所做何事,得到如此殊荣礼待?原来是它于四年前延长了学校的开放时间,使学生于下课后仍能留在学校打球或做功课,另外就是它于周末和学校假期也照样开放,大大增加了校舍的使用率。

  这样做当然是好事,这位校长既开明又热心,事实上要说服或安排校工以至其他人士来配合也不简单,值得敬佩。但奇怪是这位校长推行此事原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但一直以来教育当局不闻不问,也没派甚么人去参观访问,现在一下子几大巨头纡尊降贵的大献殷勤,值得我们追问个中奥妙。

  话说回头,有关当局的教育改革建议常被讥评为假、大、空,光说不做毫不实际。愈来愈多家长用脚投票,索性把牙牙学语的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甚至外国去。政府自己也倒米,明知香港有八所大学每年制造几千毕业生,还要不设上限地输入专材,分明是在「剃眼眉」说大学教育不中用。喊了几年改革呼声,仍毫无利好消息,现在终于找出好人好事,虽是四年前的往事,也聊胜于无。

  事实上真正有利教育,提升教育质素的,又是一字咁浅的多点爱心、多点关怀,多走一步。这位校长已做了,而且是默默的做,四年后才被大事宣传,恐怕他也意料不及!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联会特别事工】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亲密家庭】

【溪水旁】

【教会图说】

【神学纵横】

【贞洁有道】

【英伦拾絮】

【宣教千里】

【牧养手记】

【如情未了】

【父母也EQ】

【心灵照相机】

【余晖集】

【信息前线】

【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