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基督徒的人生(五)


1883 期(2000 年 9 月 24 日)
◎ 古道今詮 ◎ 何崇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美能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真、善、美是保證人類文化活動,並不斷促進文化活動的價值觀念。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財富、快樂、權勢等一切,但放棄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就會墮落為動物。雖然幸福等一切的具體狀態千差萬別,但這些只不過是許多高級動物所共有的特徵。

  二、美是人類的希望:藝術給人希望,使人可以擺脫現實繁囂的壓力。

  美較真與善更普及,能讓人充分得到體驗。美在日常生活中,亦到處可見。即使是影子在牆上構成的圖案,也顯得美麗,凝視它會感到愉悅。偶然讀到陶淵明的一首詩,或讀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些詩令人陶醉的美。每當人感受到美時,人就會浸淫在活力和光明中。

  三、培養對美的感受能力、鑑別力、欣賞力。

  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指感官對美的感知的敏銳程度。只有敏銳地感受美,才能談得上鑑賞美和創造美。對美的鑑別能力,包括對美的分辨能力,和對美的性質和程度的區分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就區分不了美醜,當然也就談不到感受、欣賞和創造美了。對美的欣賞能力要求審美主體(即人)對審美客體(自然界、社會、藝術作品)所包含的美,能全面地把握,即不僅能從感性直觀中獲得情感的愉悅,而且還能從本質的把握中,獲得理智上的滿足。也就是在欣賞過程中,不僅要充滿情感地體驗,還要上升到理性上來。

  四、提高對美的創造能力:藝術必須憑藉感官感受的能力,才能夠得到表現的機會。正像我們要改造世界,就要認識世界;人感受和鑑賞是為了創造美。因此,美的操練是要使人掌握創造美的規律,並形成創造美的才能,而且還能自覺的,把這種才能運用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各個領域中去。培養人對美的創造能力的任務,將直接影響人類社會精神文明進步的過程。人需要藝術,培養人的教育也要知道為何教育需要藝術?

  1. 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發展需要藝術;

  2. 教育活動本身的正常運作需要藝術。
  一、美育是一種情與理相協調、寓教於樂的教育形式~以情感人,但理在情中。人在欣賞美的時候,直接的效果是情感體驗,但是在情感體驗中,就暗含著理性知識。這樣就使人不僅在情感上產生「熱愛」,而且從理智上認識是正確的,做到既通情又達理~一完美的境界。

  二、美育通過感性形式(形象)來獲得理性內容。美育離不開感性的形象(形式),它要通過對形象的直觀感受,激發起各種心理因素的和諧運動,而趨向理性內容,最後達到感性與理性、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抽象、有限與無限的溝通和融合。審美的特點是具體化和直接化。它始終是攝無限於有限,藏普遍於特殊,也是具體地而又直接地,通過了官能而感受到美妙的境界。

  三、美育是個性自主與合社羣目的的相融合的教育進程。審美是超功利而顯其自由,不帶有外在強制的形式,所以美育有利於個性的自由發展。它讓人在不知不覺而及心甘情願中受到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在自由的觀照中獲得社會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通過美育既培養個性的自由,又可以達到人相互理解、友愛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

  藝術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決定性意義。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創造性衝動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豐子愷從現實角度入手,指出:「藝術無專家,而藝術是屬於個別的人,藝術的需要乃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又說:「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藝術非專科,乃人之本能;藝術不需要專家,人人皆生而知之。不過因為世事多端,人事繁瑣,生活的勞碌奔波,使人不得不忍痛割愛。雖然這種講法未免偏激,但卻指出真情於藝術中的地位。

  

教育需要藝術

  教育與藝術有極深刻的內在關係,因為藝術上有教育性,教育上有藝術性。藝術有教育性,因為藝術有潛移默化的移情作用,藝術感染力強烈,表達出令人反思、渴望的世界,或能助人有所憧憬。教育有藝術性,因為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從多角度引起學習興趣,具創造性,並且與藝術一樣,追求完美。

  

(全文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