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釋對談(一)
苦難與人生


1810 期(1999 年 5 月 2 日)
◎ 古道今詮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佛教的道理基本上可用四聖諦-苦、集、滅、道-來作總結。從四諦法的層次和佈局,可見佛教對宇宙人生道理的思考,是以苦的現象作為起步點。先從存在苦況的感受開始,然後再解釋苦況結集的因由。為解決苦的來源問題,便提出三世二重因果之十二因緣法作為解答,但這種緣起觀念並不終極地解決問題,只是將問題無窮地往後推延而已。最後,佛教提出寂滅作為解脫苦惱的終極理想,並以修道作為達成解脫的途徑。上述便是佛教四諦法的基本思維。

  苦諦是佛教對宇宙人生存在苦況的現象性描述。一般用「生、老、病、死」的人生四苦來描述生存面對的煩惱;加上「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求不得」四種內心慾求愛恨,便構成較全面描述煩惱的八苦。在佛教來說,除了槃寂靜才是煩惱的終極解脫外,其他三世六道的存在景況(包括做神仙在內),還是不離苦惱,因為仍擺脫不了永世輪迴遷流之苦。縱是槃,若然有漏和不終極,苦惱仍不離。

  簡言之,現象世界的存在是苦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一切是無常,把握不住。而無常之因是「無明」及「業力」,導致宇宙人生遷流不息。無明及業力是怎樣來的,連釋迦牟尼自己也說參透不來。唯一可知的,便是藉修道才可達致解脫和寂滅的目標。

  基督教雖然也認為人世間是一種過渡,但不是千百世的輪迴,而且只此一次的現世是具有永恆意義的。世間會有煩惱苦楚,這是受造世界和人類局限性的表現,但解決問題方法不在於避世潛修。正如主耶穌深知人在世間會有苦難,但祂不祈求門徒離世,只求神保守他們遠離那惡者,不叫他們遇見試探(約十七15)。因為聖經保證無論是生死、禍患、疾病、刀劍等,均不能叫基督的愛與我們隔絕(羅八35-39)。

  其實,人生苦惱不外三者:(一)如何不受死亡困擾而有永生的盼望;(二)肉體所承受之病疾痛苦如何可以止息;(三)心靈面對種種困擾而生之苦惱如何得以療治。首先,若信基督而得永生應許,死亡問題便得以解決,因為基督已戰勝死亡,從死裏復活,保障我們能獲得此盼望。死亡既得以超脫,生命之長短又何懼之有。其次,病痛和皮肉之苦是真實的感受,但比起永恆仍是短暫。苦難是人類犯罪後,墮落世界的必然現象,但在神的許可和權能下,病疾是可得到醫治,災難是可以避免的。最後,心靈的創傷、苦惱、惶恐及難過,可藉聖經中神話語的應許,帶來現世的安慰和療治,也帶來永世的盼望和平安。

  苦惱形成的因由有多種:一是來自靈界背叛神、敵擋神的邪惡力量-撒但-對人之攻擊。二是來自罪惡世界。聖經說,罪由一人入了世界,世界便成了罪孽生起和形成的場所,成為罪孽的網羅(羅五12)。三是來自內心的情慾。聖經說,私慾懷了胎便生出罪來。換言之,人內心情慾若受魔鬼和世界的牽引,各種敵對上帝和真理的罪惡言行和意念便會生成,而且會成為影響自身和別人的種種苦惱(雅一14-15)。這些苦惱對人來說,構成了試探和試煉兩方面的考驗,但這一切均在神的許可下而發生,而且祂必至終解決這些問題。

  神國完全彰顯時,神要將罪惡、苦難及煩惱的根源-撒但-捆綁並扔在無底深淵,表示苦惱根源問題得到終極解決。短暫間,現世苦惱是無可避免,因為這個充滿罪人的世界仍待救贖;善與惡現今像麥子與稗子並存,直至將來永恆中的宇宙性審判,才徹底分辨分隔(太十三24-30)。那時,先前的天地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從天而降新世界、新秩序(啟二十一1-2)。至於人內心和肉身的種種苦惱,將來也必消除淨盡,因為神必擦乾一切眼淚,賜我們復活榮耀的新身體,並以生命河的水滋潤我們,以生命樹的花果醫治我們(啟二十二1-5)。

  人生在世雖有苦難,但神已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一次將解決方法向我們顯明。原來基督的受苦代贖,具有拯救和醫治的永恆意義。是故,與其持素唸佛、避世修潛,不如因信而望,並按神啟示的善惡標準,整肅身心,效法基督入世面對苦難,且救人脫離苦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