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甘于隐形

1844 期(1999 年 12 月 26 日) ◎ 交流点 ◎ 禾月(香港基督徒新闻从业员团契)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在一本新闻学书籍看到一个论点,给我印象很深。作者说,新闻与文学的其中一个不同,是记者要甘心不在文章里表现自己,让事件本身来当主角,任由读者忘记记者的存在和功劳。具体来说,是甘于按下自己的看法、情感,不明里或暗里在文中表达,不堆砌辞藻以表现自己的文采。

  当下立即自问,自己做不做得到「甘于隐形」?

  把这个论点再加以发挥:在政治场上,有多少人是「甘于隐形」,真正让人民做主角?

  曾经目睹有人雄心勃勃,一心当政治强人,要由「我」领导香港走一条「正」路,甚至「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知道香港人想要甚么。特首董建华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就职时宣布的每年建屋「八万五」目标,在我看来,是个典型例子。问题关键不在「八万五」是否正确,而在于他尚未上任—在仍未掌握公共行政钥匙情况下,又未经社会讨论,他凭甚么急急决定香港政策的优先次序,以至具体政策目标?

  喜见近来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兴起了另一种文化:政策是要承载人民的期望,而不是由一、两个人来决定的。所以在近期多项重要政策上,例如教育和医疗改革上,政府都鼓励市民参与讨论,希望社会透过讨论达至共识,政府才具体制定政策(希望最后不会证明是假咨询)。这正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做事方式,可惜这种文化不算普及。

  前后两种文化,我认为,与主事人的心态应有很大关系。

  陈耀南博士曾在见证中比较中西政治文化:西方社会每个人头上都有上帝,人在世上地位再高也不过是个托管者;中国皇帝则是至高无上的「天子」,不可能不权力中毒,而人民亦惯于依赖统治者的德政,只会期望包公的出现,焉知包公不过是建制里的一个官员,能够得到官职,无可避免有其利益关系。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癌病答客问】

【亲密家庭】

【溪水旁】

【教会图说】

【牧养心声】

【如情未了】

【交流点】

【古道今诠】

【余晖集】

【信息年代】

【商数启示】

【童话世界】